莲花苑数字报纸

2019年09月30日 星期一
第27期
按日期搜索
12 2014
 
 
 
 

莲花苑

莲花苑晓荷尖角 南菁园里共赏茶 莲花池畔同筑梦 人间绝色——月色 我为祖国献真情  我给老师写情诗

晓荷尖角
晓荷尖角
02

南菁园里共赏茶 莲花池畔同筑梦

南菁园里共赏茶 莲花池畔同筑梦

——我的民附故事

初中语文组 和志茹

“回首向来萧瑟处”,倏忽间,我已与民附共同走过了5个春夏。

2014年的年底,听说莲花池畔,建了一所“做有生命温度的教育”的学校——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。“有生命温度的”这个修饰语,让那时的我心生渴慕。

很多人不明白,何以民附的花园,总是隐约散发着书香气?后来才知道,这里就是当年龙云创办的私学——南菁中学的旧址。想来,百年浸染,这里的一草一木,一方石头,一级台阶,一座亭子,无不逸出幽幽的书香,这也是我第一次来,就心有所属的原因之一吧!再看看这满园四时不断的花香,真的令人沉醉。

园中花期最长的数山茶,据说其中有很多云南特有的稀有品种。至诚楼前的那株山茶,不仅树形美观,枝叶团拢,不过分的劈开,而且花型也像大红牡丹一样,更难得的是,它的花期很长。仿佛每一个枝条上都缀满了花。它极懂得为自己蓄能,为他人制造惊喜,一树花儿并不是同时开放,而是有条不紊地释放,赏花的人儿尚在兀自惋惜自己相中的那朵花仿佛已有败势时,往往又会惊喜的发现,有那么一朵甚至更多的中意的花儿已吐露红裙。一树艳丽,一树阳光,异常夺目。

2015年8月,我只身一人加入了民附,当时,爱人与孩子都还在原籍,那段日子至今想起,都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来形容。那时的我,正在办理调动手续,波波折折令人生厌,人的情绪也起起落落。可是每次只要看见这株山茶,那小碗大的花朵,艳艳地摇曳生姿,泼泼洒洒,在阳光的映照下,居然有了波光潋滟的感觉,脚步竟然就轻快了不少。

一个冬日的午后,阳光甚好,我在花园里督查完,偶遇了要回办公室休息的弓老师。弓老师是一位已经退休的省级教研员,是学校特意请来指导教学的专家。同时,也是一位气质绝佳,温和爱笑的师者。平日里,遇到任何一个老师,只要有闲暇,她一定嘘寒问暖。也因此,让人很愿意与她接近。自然地,我们就聊起了眼前盛放的茶花,没想到的是弓老师对茶花如数家珍,让我着实涨了知识。

聊到正在上五年级的孩子,当听说因为孩子入学难,所以我们一家人暂时分开了时,弓老师安慰我不要担心,学校正在努力。

记得孩子转学去报到那天,是弓老师陪着我们一起走路去的,一路上,像个慈祥的奶奶,告诉孩子在哪儿坐车,怎么去找妈妈。看着额前的发丝已经贴住脸颊的弓老师,心里很是过意不去。可是弓老师却说,能帮老师解决燃眉之急,自己很是开心。而且,对于我们新办的学校,只有老师没有了后顾之忧,工作才有干劲儿,学校才会发展得好。这些真诚、朴实的话,就像丝丝清泉,沁入心田。像这样的事,弓老师不知做了多少。而像弓老师这样真诚,甘于奉献的老师,民附何止一人?

民附的山茶年年如约开放,民附的口碑也在这花事轮回中不断攀升,还在2019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,办学仅四年,就评为一级三等学校。这样令人咋舌的成绩后面,是数不胜数的民附人克服了自己所能克服的一切困难,为着“做有生命温度的教育”的理想,给学生温度,给同事温度,给社会温度,抱团取暖,在教育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,屡创佳绩,在家长的口中、心中竖起一座座丰碑。

今年,民附的山茶依旧红火。民附也在不断地吸引着更多有教育理想有教育情怀的老师。在兴富校长提出的“莲文化”的教育理念下共筑一个教育传奇。正所谓“莫听穿林打叶声”,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,鞭策民附人的正是心中共同的梦想。

放大 缩小 默认
版权所有: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(copyright-2013) 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电话:0871-65847199 65846699
云教ICP备1407008 滇ICP备14005739号-1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039号
关注莲花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