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流量不代表高质量
高流量不代表高质量
高2018级13班 尹顺佳 指导教师 苏竹梅
一夜走红的《惊雷》,既是高流量的带来者,又是高流量时代的衍生物。原唱自称“能给大家带来快乐的音乐就是好音乐。”然而高流量真的代表高质量吗?
在流量至上的年代里,流量成了普通老百姓打破阶级固化的捷径,无论是谁,一旦收割了足够的流量,便是一座行走的金矿。然而所谓高流量,不过是泛娱乐化社会的大众需求无法满足造成的。快节奏生活让人们急于寻找情绪和压力的出口以及短暂快感的享受,而《惊雷》这一类作品,简单而又粗暴,无疑成为大众首选。高歌猛进的感官刺激,本质是逃避现实的“摇头丸”,药效过后,空虚的人更加空虚。
周国平在《人生哲思录》里这样说:“人们往往把朴素误认作浅显,又把华丽误认作丰富。”《惊雷》的歌词,辞藻堆砌,毫无美感,表达苍自空洞,毫无意义。音乐是有门槛的,但不意味着好的音乐就是华丽的。作者回复杨坤:存在即合理。出自黑格尔:“凡是合手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,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。”简单来说,就是存在是有前提的,连音乐大门都没有迈进的《惊雷》,又怎能恬不知耻地反讥别人呢?音乐是不分高低贵贱,但请先踏入音乐门槛再为自己辩护。
真正的音乐,是有一定形式和内涵的。旋律中蕴含的是作者心绪的跌宕起伏,以及想要带给听者的思考与启迪。作者往往是先创作出曲子,再填上相适的词,而不是像《惊雷》一样,用毫无内涵的律动搭配不知所云的“咒语”。好的音乐永远给予人启迪,巴赫、贝多芬等音乐大神的音乐,千年流传,从未褪色,这些才是经典的高质量的音乐,而艺术史也只会记录下真正的经典,高流量也绝不代表高质量。
音乐是文化的承担者之一。社会流行音乐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审美观,我们的审美决定了这个时代的面貌。流量至上的年代里,中国式审美正慢慢被土味摧毁,而没有恰当的审美,生活就会暴露出最无趣肤浅的一面,越来越干枯。余光中说“高尚的情操会支撑你的一生,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,也不会忘记玫魂的芳香。”在狂热的浪潮中,别让自己成为美盲目中的一人,保持一份清醒的思考并沉浸在有审美价值的事物里,或许这才是当代人逃黑暗的绳索。
高流量的背后只是泛娱乐化需求的空虚,而高质量承载的是历史的长河、智慧的积淀,二者天壤之别。而中国音乐圈的下一次集体狂欢,也许又会是一次惊雷之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