巧设课堂,勤于思考
十二月是我学习成长最快的一个月。伴随着课赛的开展,我以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的课文《鹊桥仙》进行课堂展示,从听课者变为课堂设计者,是思考到实践的跨越,也是对九月份以来培训学习的一次总结。
纤云弄巧,课堂构思亦在“巧”
从选题到教学设计,是一个整合与打磨的过程。教学目标、教学重难点的设置需要依据学情进行准确定位,知识板块衔接和课堂时间分配需要综合考量。这里特别感谢导师的指导,让我从中学到很多教学知识与技能。
本课我以“读”为线索,划分了四个教学模块:读准字音,读清诗歌,读透探究,读深情感。四个模块由浅入深,理解诗人秦观独特的爱情观,引发“共情”,在现实中如何与父母、同学和谐相处。
最终课堂达到的效果有:“读”串联起各个板块;课外拓展得到升华;“共情”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理解。课后反思,我也存在以下的问题:内容安排得过满;模块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;语速控制不当。
针对以上问题,我有一些思考。
朝朝暮暮,基本功训练须“朝暮”
作为一名语文教师,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,课堂语言需要做到简洁精炼;整合内容需要突出重难点,详略得当;教学板块衔接需要自然且环环相扣;具备同理心:学会情绪自控、换位思考、倾听及尊重。在讲课过程中,不断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,教师的主导地位。
重构课堂,我会这样讲《鹊桥仙》
基于以上认知与思考,我会这样重构课堂:第一,课前准备导学案,包括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,安排学生早读时熟读;第二,在文本解读之后,主要探究:“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,为何被评价“化腐朽为神奇”,通过对比鉴赏其他七夕节的诗歌并引入舒婷的《致橡树》,对比感知。
这一次课赛,我明白了一堂好课需要目标明晰,内容完善,语言凝炼,学生参与,教师主导;其次,任务可以驱动目标的实现,分解教学目标为步骤,每一步骤包含任务,完成任务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,是知识的增加,能力的提升,最终达到目标的实现。
在今后的培训学习,我会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锻炼,向优秀教师学习,向身边到同伴学习,不断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