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兰固美,惟清久存
古人喜咏梅赏兰,赞其红梅艳美,白兰雅素。然其未有牡丹之繁美,春桃之喜人,却得代代传诵,誉以君子之名,何如?自是于其美之下,更有凌寒独自开的傲骨与唯有清如许的品性,才能于百花之中脱颖而出,久久留香;于审美之外,彰显真性,成为经典。
求美之心,古往今来,一如既往。古有胭脂粉黛俏佳人,今有美颜滤镜弄潮儿。即便时代更迭,时过境迁,人们求美、尚美之心却一如既往。
“求美”作为人之天性,自是有其道理,人皆有爱美之心,哪怕是系个领结戴个首饰都有自己的小小心思。邹忌朝窥镜,潘安悄折枝,便是手挽清风肩披霞,也是一番好春光。因此,存在问题的并非“求美”之心,而在乎“审美”之形。审美之形,时过境迁,更应多元。玉环丰艳压群芳,赵姬作舞跃掌上,正是各个时代各有其不同的审美,才会有史上各有风采的美人淑女。然而,在祖国腾飞,开放包容的今朝,我们的审美取向非但未朝着多元开放的方向发展,反倒更是模板化,千篇一律,了无新意。自是牡丹艳美繁盛,然若普天之下尽是牡丹,不仅失其所美,更会让人心生厌烦。所谓审美思维,价值观取向,不应只是在重重滤镜下的矫揉造作,更不应是为了玉面细腰后的伤害自己。梅兰为何而美?不只因其红艳或雪白、开得繁盛或高洁,更因其不为尘所染,不为寒所侵的高尚品质而为人称颂。
识美之眼,春去秋来,归终纯真。拾花鸟之一趣,照风月之长路。抛却现今的畸形审美,用最纯真的眼才得以窥见真正的美——于青翠的草上凝结的晨露,于破晓前灯下苦读的书生,于实验台前埋于研究的国家科研人员,于大火中奋力救出生命的消防英雄……万商云集,千帆继至,百货奇出,有着这样的盛景的中国是美,而为其做出微小到每个人的努力的你我亦是美。
求美与求真并非不可调和,拥有一颗具有正确审美与价值取向的心灵,营造一个包容开放、美得积极、美得多样的社会,才是真正所需。
我爱春朝桃花芬芳,牡丹争艳,我亦爱隆冬红梅压雪,素兰清幽;我爱滤镜下美的精致,我也爱春光里美的自然;我爱施粉黛,佩花饰,稍着霓裳,但我更爱清品性,正举止,不慕朱门,荡涤四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