莲花苑数字报纸

2022年05月31日 星期二
第49期
按日期搜索
12 2014
 
 
 
 

莲花苑

莲花苑晓荷尖角 名作家与学者进校园——名家面对面 只有大海苍茫如幕 避雨的鸟 河流

晓荷尖角
晓荷尖角
04

名作家与学者进校园——名家面对面

5月13日,云南民大附中举行“名作家与学者进校园——名家面对面”主题活动,著名诗人、知名作家于坚,云南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学者王新,受邀到校与语文教师、高2021级学生交流、分享,让师生近距离感受作家与学者的风采。

“语文教师是伟大的职业,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文教,以文引导民族的精神生活,语文教人怎么生活、如何做人。”在与语文教师座谈交流时,于坚认为,“教会学生什么样的语言,让学生和世界发生美的关系,是非常重要的!”他还与老师们论述文学与科学的关系,分享《建水记》的创作历程。

“于坚老师作为著名的诗人,也是有思想抱负的作家,是一名深度的行走者,作品气象雄浑!他对过去生活方式的呼唤,也是对文的传统、道的传统的呼唤。”在座谈时,王新教授谈了自己对于坚及作品的认识,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验“语言的美感”。

“我从来不担心诗的前途命运,要不然我就不会从19岁开始写诗,一直写到今天,我昨天还在写,而且我还会继续的写下去!汉语本身就是一种诗性的语言!在中国,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国!”对于学生问“诗要不要创新?”于坚老师认为,创新这件事是不存在的,因为每个人是完全不同的,只要你开口说话,你就是一个“新”!于坚第一次走进云南的中学校园与同学们分享交流,现场氛围热烈、掌声不断。

“天分可以使一个人聪明,但是勤奋使一个人辽阔和厚重!你要不停的学习,勤奋才是人生最根本的东西,因为你的经验和聪明都非常的有限。读书就是接受别人的间接经验,学习的目的就是让有限的生命,无论在智识层面还是生命的经验层面不断的打开,永远不要停止!”王新老师结合自身成长经历,为同学们答疑解惑,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一名青年学者的风采。王新教授把对孩子的美育教育实践写成书,告诉同学们要以美悦目、悦耳、悦情、悦志,要拥有敏锐的感觉、滋润的情感、清明的思致、生动的创造和斑斓的底色。

【简介】于坚,字之白,生于云南昆明,祖籍四川资阳南津驿。著名诗人、作家,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。20岁开始写作,持续近四十年。1986年与同人共同创办民间文学刊物《他们》,1994年长诗《0档案》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“里程碑”。著有诗集、文集四十余种、摄影集一种,纪录片四部。作品《建水记》《昆明记》文本,入选全国高考卷、云南省统考卷。

于坚:我想通过写作重返伟大的黄金时代

“我的野心是重返失去的写作传统。每个时代的诗人都有这种重返,‘我志在删述,垂辉映千春’(李白),‘再使风俗淳’(杜甫)。黄金时代在我这个时代已经失落,我想通过我的写作重返那些伟大的黄金时代。”

昆明市五华区文明街是一条清代遗存的老街,正在进行修复改造。东方书店在原址重新开张,它有着百年传统。店名是于坚写的,黑底金字。

于坚的家住在滇池附近,距离书店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。偶尔某个下午,他晃悠悠地坐公交车来,再晃悠悠地坐公交车回,穿越半个昆明城。

他早晨5点左右起床,“像上班一样写作”,这是他朋友朱霄华认为他这么多年特别酷的地方。另一个难得的地方是,他尽量让自己11点前就睡觉,一切他认为影响写作的,无论是美酒、美景、美女,还是美食,都是NO。

所以有一次,很多同行在高黎贡山上露营,所有人都认为美好的夜生活刚刚开始时,他一个人钻进帐篷说:“10点了,我要睡觉了。”

这晚席散后,众人邀他换地方再去喝茶,“翠湖边上,新开的,好茶好酒”。就好像所有人都知道他肯定要说什么一样,一声“要回家睡觉了”,引起此起彼伏的笑声。他们认为他的规律特别不“诗人”。

聚会上,朋友们再次拿出来调侃,他笑得脸红。

9月底的昆明,气候宜人,来自台湾的旅人停下来,坐在湖边聊天。昆明对于坚来说,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,他在别的城市感觉漂浮。他以昆明为轴心,辐射周边,以及他行走的世界各地,以写作为乐,抵抗饥饿的时间,消磨自己的人生。

20世纪80年代初期,《尚义街六号》让于坚成为“第三代诗人”的代表性人物,随后他不同时期有自己的代表作。这些年来,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,他高产且涉猎广泛。他行走、写作,写河、写城、写村、写人,他拍纪录片、玩摄影,写诗、写散文、小说、随笔、评论,也登台演戏。他迷恋大海、文物、寺院、教堂、电影、蓝调、穷乡僻壤,原住民。他在足球场上踢过后卫,做菜也有一手。

他对中国式拆迁以及现代化、全球化、中国传统文化回归,有自己的思考与抗议。他不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诗人、作家,时代浪潮中看得见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行动。

这正是他的野心勃勃之处,他说他要重返文明黄金时代,他要做那种古典文人。

于坚语录:

我的写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,是一棵语言之树的自然生长。早年我写的是古体诗,后来写白话诗。80年代开始,我通过日常语言,重建日常生活的神性。当时像杜甫《饮中八仙歌》、白居易、《红楼梦》或者普鲁斯特《追忆似水年华》那样的写作,已经被遗忘了;当时的写作,主要是宏大叙事,无论是左派右派,共同点是追求“大”。那时候,我开始是写小的东西。现在一定意义上,我在回到一种“大”,但不是那种空洞的大。我是一个祖国诗人,祖国就是故乡,就是我的私人细节。

我努力要重建中国黄金时代那种文人的形象。鲁迅就是一个伟大的文人,像苏轼一样,他的诗、散文、小说、随笔、书法……都是一流的。文人这个词,在今天成了一个弱不禁风、孔乙己式的形象。但是实际上传统中国大文豪就是李白、苏轼这类人,他们既是诗人,也是散文家,还是书法家、画家、美食家、文物鉴赏大师……文在根本上就是一种非功利的,旨在修行、自我超越的写作,文是一种瑜伽。

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古典文人,而不是一个今天所谓的现代派。

推荐理由

于坚以文会心、为文招魂,写诗、作文、立论,皆自由挥洒,辞直义畅。他居边地数十年,独持己见,一意孤行,如今个人细语终成高论宏裁。

——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授奖辞

于坚的散文题材广泛,语言自由,心接古今。他将口语和书面语交替使用,使得他的叙述和描写,在体验和经验、现实和历史之间来回巡游、自由穿梭,堪称当代散文精品。

——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 授奖辞

放大 缩小 默认
版权所有: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(copyright-2013) 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电话:0871-65847199 65846699
云教ICP备1407008 滇ICP备14005739号-1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039号
关注莲花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