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师重道,方能学有所成
大家上午好!
我是来自初2021级的学生代表马祎洁。今天,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,与大家分享我对“尊师重道”的理解。
悠悠史书,有说不完的尊师重道的记载;列列青卷,更有数不清的尊师重道的传说。尊师重道是中华传统美德,古往今来,留下了许多尊师的佳话。他们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,只有尊师重道,方能学有所成。
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位尊师重道的圣贤。
一次孔子与学生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。孔子认为这是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“礼制”学识的大好机会,于是他便去拜望老子。正在书写《道德经》的老子听说孔丘前来求教,赶忙放下手中刀笔,整顿衣冠出迎。孔子见到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、精神矍铄的老人,料想便是老子,急趋向前,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。进入大厅后,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。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,孔子离座回答:“我学识浅薄,对古代的‘礼制’一无所知,特地向老师请教。”老子见孔子如此诚恳,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。虽然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学识渊博的贤人,但他依旧尊师重道,也正是他的尊师重道,让自己的学识更上一层楼,这是一代鸿儒的大家风范。
再如北宋时期的杨时,也是尊师重道的榜样。
杨时自幼聪明好学,口齿伶俐。成年后,他即使考取了进士,也依然淡泊名利。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,他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,拜程颢为师,虚心求教。杨时在40多岁的时候已经学富五车,但他仍然不骄不躁,尊师敬友。在程颢临死前,推荐杨时到弟弟程颐门下。后来杨时拜访程颐时,恰逢程老先生在闭目静坐。这时候外面开始下大雪,他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。等了大半天,程老先生才慢慢睁开眼睛,他见杨时站在面前吃了一惊。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,然而,杨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。后来程颐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,杨时也不负众望,成了饱学之士。这便是著名的“程门立雪”的故事。它告诉我们:学习既要有虚心和诚恳的态度,也要有尊师重道的精神。如果人们失去了尊师的精神,必然也失去了求学的诚恳,这样根本无法学到任何有用的学识。
我们所学的《送东阳马生序》中宋濂求学的故事,也诠释着尊师重道方能学有所成的道理。
宋濂虽家境贫寒,但始终十年如一日坚持苦读。在他求师的过程中,尽管老师因为德高望重而态度严厉,但宋濂始终保持恭敬的姿态,在寻求回答时俯下身子,将耳朵贴近来请求老师的教诲。遇到老师的训斥,宋濂更是不敢懈怠,他神色、体态都更加恭敬,且保持安静和谨慎,等到老师心情稍微好些,才接着询问之前的问题。也正是因为对老师和知识的尊重,宋濂最终学有所成,被朱元璋称为“开国文臣之首”。故此,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践行了尊师重道的良好品德,自己必然会学有所成。
亲爱的同学们,韩愈曾言:“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。”观孔子一代圣师,万师之尊,也曾恭敬地对待老师。尊师重道,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,更是一种学习态度。当我们尊重老师,尊重知识,不断努力去学习,我们才能真正获得老师的教导和启发,才能够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。尊师重道,方能学有所成,这是我们对学习的希望和追求。只有学有所成,我们才能够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最后,我希望每一位民附学子都能认识到尊师重道的重要性,将其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,于商山苦学。老师做有生命温度的教育,为学生的人生品质奠基;吾辈则宜尊师以立德,重道以长识,以专注的态度,文明的语言表示出对老师和知识的尊敬。仁智兼备,展民附精神;学有所成,书青春华章!亲爱的同学们,让我们共同努力,争做一名德才兼备的民附人。
我的演讲完毕,谢谢大家!